南昌工学院学生聆听段桂秀“长征爱情故事” 领悟初心与使命
2019-07-17 来源: 浏览次数:0
日前,南昌工学院“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社会实践服务团一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拜访了99岁高龄的段桂秀老人。
走到段桂秀家门前,正见段桂秀从集市上赶回来,精神矍烁。一见到段奶奶,服务团成员们激动地围坐在段奶奶身边,聆听段奶奶的教诲。听段奶奶说那些过去的故事,听段奶奶说人生的道理。
当段桂秀知道这是一支从江西南昌赶过来的南昌工学院大学生组成的暑期“三下乡”团队,段桂秀说:“快坐下,休息会孩子们”,段桂秀热情的招待着。
在家中,段桂秀向我们讲起了她等了87年的长征爱情故事。
段桂秀是于都县段屋乡人。出生后,段家将她送给车溪乡王家抱养,按当时的风俗,给年长她6岁的王金长当童养媳。在段桂秀的记忆中,王金长对自己呵护备至,去哪里玩都带着她,有好的东西也先让着她,对她特别的好所以,她一直亲昵地叫他金长哥哥。原以为金长哥哥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谁料,1932年,21岁的王金长提出要去参加红军。段桂秀虽然舍不得很想劝他留下,但她明白参加红军的意义,段桂秀支持金长哥哥的决定。她记得,参军那天,自己送金长哥哥到车头圩的一棵大樟树下,途经街上,她为金长哥哥买了两双布鞋和一件衣服当作送行礼物。金长哥哥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旧衣服脱下,郑重折叠好回赠给她,并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块钱,全部塞到她手中,告诉她:“我至多离开三五年,你一定要等我回来。”这一句你等我三五年却是87年之久。
段桂秀对金长哥哥无比信任,因为他从小就守护在自己身边,从未骗她,承诺了的事一定会做到。她坚信,金长哥哥说了会回来就一定会回来。谁料,等了一个三五年又一个三五年,金长哥哥仍未归来。1953年,她等来了一张烈士证明书,人们告诉她,王金长在福建牺牲了。但她不相信那张薄薄的纸张定了金长哥哥的生死,因为金长哥哥不会骗自己,她也不识字不知道证明书是不是他的金长哥哥,“他说了一定会回来。我要等他回来。”段桂秀的娘家人劝她改嫁,她不肯,她说,我答应了金长哥哥要照顾好这个家,好好照顾妈妈,我会一直等他回家。段桂秀还为两人过继了一个儿子,一边抚养孩子,一边等着金长哥哥回来,幻想着一家团圆的那天。这一等就是87年。这87年里段奶奶给别人做饭、耕田,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的维持这这个家。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墙上贴了满满的奖状,从段奶奶儿子口中得知是段奶奶的曾孙女得的奖状,像军人那样的优秀奋进。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会见了9位红军后代及革命烈士家属代表,其中就有已是99岁高龄的段桂秀老人。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握住她的手,问她是红军还是烈属。她说,自己的丈夫是红军烈士。
今年5月14日,于都县车溪乡民政所所长郭湖北带她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5月15日下午,郭湖北陪她到烈士陵园找到了王金长的名字。在摸到王金长名字的那一刻,段桂秀终于失声痛哭。她明白,自己的金长哥哥这次确实不会回来了。5月23日,没有找到金长哥哥照片的段桂秀看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指着上面的雕像说,那个骑马的、长得很高大的红军就像自己的金长哥哥。说着说着,她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金长哥哥,忍不住摸着雕像痛哭,边哭边告诉“他”:现在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还有重孙了……
结合自身经历,段桂秀对来自南昌工学院的社会实践服务团成员们,满怀深情地说:“要好好读书……”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长征大桥、红军大桥、长征大道、红军大道、长征广场、长征源大剧院……在这里,你处处会与红色的岁月、红色的故事相遇。
“当年革命十分艰难,也可能不成功,但人们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一定会前赴后继,哪怕当时不成功,将来也必然成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了最好的注解。
社会实践服务团从南昌一路“歌唱祖国”到于都,从“第一枪”的伟大创举到“第一渡”的伟大征程,服务团成员实地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长征第一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等地开展歌唱《我和我的祖国》,在于都县艺术中心排练厅,大学生和长征源合唱团同唱红歌。服务团回溯先辈的足迹,追寻红色记忆,勉励青年学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服务团学生队长赵相龙说,“聆听学习段奶奶讲述的红色故事,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不忘长征苦,铭记历史,讲好故事,走好脚下的路,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图文/夏育盛、马春燕、徐兴宇;审核/王威)